艾滋病毒:用套套仍有15%中奖概率?
2022年6月25日作者:破破的桥
本文最早发表于2017-02-09
今天一早中文社交网络就炸开锅了,某中医院因为医院操作不当造成多人感染艾滋病。话题逐渐演变成了若干个分支,其中之一就是如何防控艾滋病,知乎上有人说“即便使用安全套,也有15%的概率防护失败”。这是真的吗?
鉴定结果:
- 中美的疾控中心、美国食药监局、世界卫生组织都表示:“每次性交时都能正确使用安全套,安全套则被证明是有效预防男性和女性感染艾滋病毒的措施”。
- 各权威部门都承认:“除了节欲,没有任何预防措施是百分百有效的。”
- 世界卫生组织:“证据表明,男用乳胶安全套对艾滋病毒及其它性传播感染的防护率达85%以上。”
安全套有用吗?
今天某医院造成艾滋病感染的事件引爆了网络,中医、艾滋、辅助生殖、同性恋……几乎击中了所有的热点。这里我们只针对安全套的防护率做一个科普。
美国疾控中心(CDC):
坚持正确的使用乳胶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毒通过性传播的高效途径。(Consistent and correct use of latex condoms is highly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 the virus that causes AIDS.) [1]
美国食药监局(FDA):
安全套并非100%安全,但是如果正确使用,可以降低性传播疾病的风险。(Condoms are not 100% safe, but if used properly, will reduce the risk of getting a STI.) [2]
中国疾控中心(Chian CDC):
当前用于预防性传播感染包括艾滋病毒的安全套都必须是有质量保证的。如在每次性交时都能正确使用安全套,安全套则被证明是有效预防男性和女性感染艾滋病毒的措施。但是,除了节欲,没有任何预防措施是百分百有效的。[3]
世界卫生组织(WHO):
如在每次性交时都能正确使用安全套,安全套则被证明是有效预防男性和女性感染艾滋病毒的措施。但是,除了节欲,没有任何预防措施是百分百有效的。(When used properly during every sexual intercourse, condoms are a proven means of preventing HIV infection in women and men. However, apart from abstinence, no protective method is 100% effective.) [4][5]
可以注意到,各家机构的观点都是一致的,甚至有交叉引用。虽然安全套不能100%安全,但是还是要用!
艾滋病感染几率?安全套有多安全?
大家都知道艾滋病主要是血液、母婴、性传播。各种传播途径的感染几率有多高?使用安全套能起多高的防护作用?
维基百科上的网友整理了一份感染几率的清单。请注意,维基百科、百度百科这类人人可编辑的网络百科全书本身并不是一个信源(reliable resource),使用的时候需要看后面的参考链接,一般链接是网址、书目或者文献。只有参考链接可信,这部分内容才可以取信。
输血 90%[8]
母婴 25%[9]
注射吸毒共用针头 0.67%[8]
皮下注射 0.30%[10]
无套肛交的接受方 0.04%-0.3%[11]
无套肛交的插入方 0.03%[12]
男女性交的女方 0.05%-0.3%[11]
男女性交的男方 0.01%–0.38%[11]
口交接受方 0-0.04%[11]
口交插入方 0-0.005%[13]
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艾滋病介绍的文章中明确说明了:
证据表明,男用乳胶安全套对艾滋病毒及其它性传播感染的防护率达85%以上。(Evidence shows that male latex condoms have an 85% or greater 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HIV and other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STIs).) [6] [7]
事实就是用了套套,确实仍旧有最高15%的几率无法防护,排除输血感染这种不可抗力,洁身自好才安全。
小贴士
◇ 维基百科、百度百科这类人人可编辑的网络百科全书本身并不是一个信源(reliable resource),使用的时候需要看后面的参考链接,一般链接是网址、书目或者文献,只有参考链接可信,这部分内容才可以取信。
◇ 85%这个数据并不是大家不掌握,只是这样宣传可能会让人不愿使用安全套这种行之有效的预防途径。
◇ 看到海外传闻自己无法辨别时,不妨联络我们试试看,万一我们帮忙验证或者伪证了呢。
参考链接:
[1] 美国疾控中心 https://www.cdc.gov/condomeffectiveness/brief.html#Condom
[2] 美国食药监局 http://www.fda.gov/ForPatients/Illness/HIVAIDS/ucm126372.htm#guar
[3] 中国疾控中心 http://www.chinacdc.cn/jkzt/crb/zl/azb/zstd/201111/t20111110_54710.html
[4] 世卫组织的艾滋病毒/艾滋病相关问答 中文版 http://www.who.int/features/qa/71/zh/
[5] 世卫组织的艾滋病毒/艾滋病相关问答 英文版 http://www.who.int/features/qa/71/en/
[6] 世卫组织/艾滋病 艾滋病毒 中文版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60/zh/
[7] 世卫组织/艾滋病 艾滋病毒 英文版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60/en/
[8] Smith DK, Grohskopf LA, Black RJ, Auerbach JD, Veronese F, Struble KA, Cheever L, Johnson M, Paxton LA, Onorato IM, Greenberg AE (21 January 2005). “Antiretroviral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after sexual, injection-drug use, or other non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in the United States: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MMWR. Recommendations and reports :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Recommendations and reports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54 (RR-2): 1–20. PMID 15660015.
[9] Coovadia H (2004). “Antiretroviral agents—how best to protect infants from HIV and save their mothers from AIDS”. N. Engl. J. Med. 351 (3): 289–292. doi:10.1056/NEJMe048128. PMID 15247337.
[10] Kripke C (1 August 2007). “Antiretroviral prophylaxis for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76 (3): 375–6. PMID 17708137.
[11] Dosekun O, Fox J (July 2010). “An overview of the relative risks of different sexual behaviours on HIV transmission.”. Current opinion in HIV and AIDS. 5 (4): 291–7. doi:10.1097/COH.0b013e32833a88a3. PMID 20543603.
[12] Cunha, Burke (2012). Antibiotic Essentials 2012 (11 ed.). Jones & Bartlett Publishers. p. 303. ISBN 9781449693831.
[13]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638872/
本站将逐步介绍严肃媒体的Fact Check栏目,同时接受原创或翻译作品投稿,请有兴趣协助的朋友,发消息联系我们。如果你注意到一些传播较广的谣言,也可以留言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