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上最大枪击案凶手画像:一个找不到动机的爱枪男人

美国史上最大枪击案凶手画像:一个找不到动机的爱枪男人

2022年6月29日 0 By 破破的桥

作者:破破的桥

本文最早发表于2017-10-08

10月1日晚上,赌城拉斯维加斯发生了一起美国现代史上最大的枪击案件。在美国乡村音乐节高潮之际,当地一名64岁的男子Stephen Paddock,从所住的Mandalay Bay旅馆的32楼总统套房中,架起枪托,用射速相当于全自动的步枪,对着400米外下方广场上密集的22000人群扫射了10分钟左右。直到满屋的硝烟引发了酒店的防火警报,勇敢的酒店保安前来窥探与阻止,他才转为防御,重伤了保安后,在警察进屋之前,饮弹自尽。截止目前,此事导致包括枪手在内的59人死亡,500多人受伤。

图片左上方高楼右侧白圈处为枪击者所在,右下方广场即音乐会会场。

尽管美国近年来发生过多起恶性枪击案,但这次事发场景相当特殊,导致此前人们的部分逃生经验失效。枪手居高临下,黑暗中子弹不知从何处飞来,根本无法反击,而广场上几无障碍物可躲,凡按照以往经验,在枪声响起时卧倒、奔逃的人们,反而变成了活靶子或者踩踏的对象。

枪手在袭击前精心准备,他提前几天租好了旅馆的豪华套房,宽阔的视野正对广场,分几日将至少重达100多公斤的23支枪与数百发子弹运上了楼。为了保持精度,还带了两只三脚枪架。

他在屋子里、门前和走道上安装了多个摄像头,其中有一个用来拍摄自己向人群射击的英姿,另外几个则用于观察是否有人接近。他提前三天在门口挂上了“请勿打扰”的牌子,所以并没有服务生进入过他的房间。

如此死伤枕籍的恶性案件,自然引爆了美国乃至世界的舆论。

枪手的身份和动机?

枪手名叫Stephen Paddock,他的父亲叫Benjamin Hoskins Paddock,曾经是银行劫匪,因偷窃和越狱被判刑20年,疑有精神问题。不过,Stephen本人并没有受父亲经历的影响,因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已经逃亡,之后入狱,自记事起两人并无接触。而母亲则对孩子们宣称父亲已死,是她独自抚养小孩长大。

Stephen 04年居住于德州,临近退休前搬到佛罗里达,因嫌佛州空气过于湿润,近年又转移至内华达。他曾经是邮局和税务局雇员,注册会计师,资产数百万美元,有两处房产,其中一间位于高级老年社区。他两次离婚,和女友居住。在赌场里一掷百金。他没有任何犯罪记录,这也是他能够轻松通过背景审查,买到数十支大威力枪支的原因之一。

家庭照片,右为枪手Stephen,左为他哥哥Eric

多个迹象显示,Stephen为这场枪击案筹谋已久,也预见到了结局。此前数周,他不停豪赌,尽情放纵自己。为了不让他澳大利亚籍亚裔女友Marilou Danley卷入此案,他在一个月前就安排她去菲律宾旅游,并往该地区汇了10万美元。女友一度以为这代表两人分手(枪击案后她紧急返美接受FBI询问与媒体采访)。

数小时后,ISIS的Ameq电视台发出声明,说枪手“响应了他们的召唤”。不过,随着凶手画像的逐步披露——60岁以上,白人,超级拥枪者——典型的美国南方保守派形象。这个没有任何证据支持的声明,很快消失在网络信息的洪流中,可见“刻板印象”是很有威力的。

恐怖组织通过宣布对恐怖袭击负责获得广告效应,提升知名度。具体到ISIS,它宣布负责的事件,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其直接指挥,另一类则是袭击者与之并无联系,只是受到宣传“感召”。从用词上看,ISIS认为这次是第二种。

不过,ISIS近期宣布负责的事件越来越不可靠,此前数月已错误认领了马尼拉度假村袭击事件(造成37人死亡。但事后发现凶手只是欠了那里大笔赌债的当地人),戴高乐机场炸弹事件(实为美国安全部门演习所用),反倒是前些日子加拿大有人在汽车上插ISIS旗帜,并持刀驾车捅伤多人的行为,没有被ISIS认领。

该消息同样招致了目前在Telegram上的多个ISIS群内成员的不满,所以不再有后续。怀疑是美系武装占领摩苏尔和拉卡以后,ISIS的Ameq新闻电台已经丧失了联络其组织的能力。从认领时间来看,也没有遵循ISIS数年前先花一到两天查证再宣告的严谨作风。

在枪击案发生后,网上还有很多派生谣言,比如枪手有协助者等等。中文舆论生态非常有意思,微博有认证过的美国地方警察局,但它并没有警方的独家信息,而是在用中文翻译并转发各种美国网络谣言。

所有消息来源于网络传言和网站搜索的微博认证美国地方警察局

由于一开始警方只披露了女友的名字Marilou Danley,4chan等论坛的网民们找到了她的Facebook帐号,翻看好友列表,发现其中有人叫Geary Danley,与之同姓,便认为是她的丈夫,而将其误认为是凶手。Geary给反对特朗普的帖子点赞的行为自然也变成了凶手是“反对特朗普,奥巴马的坚定支持者,白左”的铁证。

这个人肉搜索结果被以造谣和煽动仇恨出名的极右翼媒体The Gateway Pundit 制作成文章,一度在Facebook的信息流中排名第一。当然,毫不意外地,也被专门翻译这些媒体上文章吸引人气的中文营销号,比如“北美华人之声”等,集体转发。

在警方披露真实的凶手名字以后,这则谣言的传播很快衰退,另一则同类谣言兴起。有人宣称凶手出现在反纳粹和三K党集会上,穿着NASA(美国国家航天局)的T恤。而集会名单上正好有这个名字。

其实,名单上的名字、单位和地址与凶手都不一样,有些相去甚远,但并不妨碍突然脸盲的人群批量转发“凶手是民主党成员,坚定的奥巴马支持者”等等。

相信这些说法,大家在每个中文新闻下的留言区里都能看见。那为什么不管人肉到凶手是什么人,什么名字,他们都正好会是“白左,奥巴马的坚定支持者”,并获得热情转发呢?因为凶手必须是,否则某个群体无法正当化自己以往的观念

截至目前,凶手最亲密的人,哥哥、母亲和女友,都表明事发前凶手没有表露出任何迹象。一般来说,具备强烈宗教或政治倾向的凶手几乎全部都会在生活中表现出来。已知的与枪击案可能相关的纠纷只有一件,就是2011年,凶手来赌城度假时,在Mandalay Bay旅馆(凶案发生地)摔了一跤,打官司败诉,没有获得赔偿。然而,很难想象正常人会为这种事搞出大屠杀。

凶手行凶时揣了字条,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与行凶动机相关。

警方认为,凶手没有宗教背景、没有政治倾向、没有经济困难、没有犯罪记录,唯一与常人不同就是热爱枪支。

从目前看,整件事更像1966年的德州大学校塔枪杀案的翻版。一名退伍的神枪手Charles Whitman,在杀死自己的妻子和妈妈之后,到德州大学主楼顶上开始随机枪杀学生与路人,射击持续1个半小时,造成17人死亡,31人受伤。Whitman在案发前数月的日记中,提到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要求死后解剖。最终法医发现他大脑中有一颗肿瘤,压迫着情绪中枢杏仁核。

唯一的差异是,50年后,虽然持枪者不是神枪手,但枪支的威力变大了。

为何能打出机枪效果?

看过赌城枪击现场录像的人,都对“哒哒哒”的机枪声印象深刻,那枪手使用的是全自动机枪么?他怎么搞到的?

美国联邦立法86年后禁止面向民间生产全自动武器。但在部分州,民间依然可以合法流动86年以前生产的全自动机枪,由于数量少,而且坏一支少一支,所以价格高达几万美元。多是一些热爱枪支的收藏者在买。

尽管已几乎不再有新的全自动机枪流入市场,但军火生产商们很快以半自动步枪替代,比如AR-15是持枪乱射的首选,在全美伤亡4人以上的大型枪击案中,选择使用这类半自动武器的枪手接近一半。

在枪击事件中,Stephen使用了23枝枪,经过仔细检查,警方发现,其中有12枝半自动步枪做了全自动改装,并使用了加强型的大容量弹匣,威力几乎与机枪无异。

图为警方在旅馆房间里发现的武器,其中大量系半自动步枪改装。

这种改装所需的配件叫做bump stock(撞火枪托),是个内置弹簧的肩托,让枪在手和肩托间来回弹动扳机实现全自动连发效果,哪怕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改装。

目前网上售卖的bump stock价格在40-200美元之间,由于并非枪械,美国枪支管理局无权对其进行限制与管理。不过,这东西未必是最重要的,因为半自动步枪的威力同样强大,即便不做任何改装。

枪手订购了巨大的总统套房,房间结构复杂,他还安装了监控摄像头,这样即便警方攻入,也有一定的周旋空间。不过,由于英勇的旅馆保安以中弹为代价使他中止了针对人群的射击行动,转为防御。给警方留出了从容处理事件的时间。警方花费半个多小时疏散了音乐会的观众与该层的住户,然后等待突击队到来强攻。

按通常经验,美国小城镇的警方对明确涉及枪支的案件,出警会晚一些,因为要避免伤亡,穿戴防护,带齐装备。这次更不用说。枪手火力太强,可能该镇警察局的所有装备加起来也不及他一个人,需要就近调动支援。

应该说警方选择了正确的策略,凶手在令人窒息的等待中自尽,此时他只用掉了带来的1500枚子弹的1/3强而已。

事后,警方在旅馆内和Stephen家中搜查出来的各种枪支越来越多,目前已发现49把,还有数千枚子弹,他的车上藏有制造爆炸物的原料。

美国每次发生枪击案,舆论总是试图挖掘枪手身份,然后借身份绕到族群政治议题上,这次枪手的动机成谜,精神病患的可能性大。倒的的确确给了控枪议题机会。毕竟刨去自杀,美国一年因枪击死亡9000人,超过其他发达国家的总和,枪手的利益、思维和信仰五花八门,绝大部分无政治背景,都是普通公民。

控枪议题已被高度政治化,如何放松枪支管制成为了党性强弱的标志。在这起枪案发生之前,白宫刚取消了部分精神病人的买枪限制。而几个州包括内华达,还正试图丧心病狂地解禁枪支消音器和穿甲弹。这次枪击使得相关议程临时中止。不过,禁枪是个过大的话题,无法在本文中覆盖。请大家在各平台关注“反海外谣言中心”,本博将在新的文章里讨论这个问题。